稳就业,筑牢民生之基

6月17日,贵池区梅村镇必胜村就业扶贫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10多名村民正在加工制作仿真花工艺品。必胜村与绿洲仿真植物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扶贫车间,已解决10余名村民就业,随着订单在增多,计划进一步扩大车间规模。
在扶贫车间就业的村民徐灵芝,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就成了工人。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有6口人,丈夫和两个哥哥三人视力残疾,以前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务农,自去年开始,像她这样的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就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兼顾了家人。
该扶贫车间总投资30万元,占地400平米,车间面积300多平方米,安装十台生产机器设备,可供30人就业,主要生产仿真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流水线为半自动化作业,工人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直接带动村民就业,目前已经带动10余人进厂务工,每个熟练产业工人月资达2000元左右。
“目前生产线已稳定运行,日常用工人数10人左右,后期将扩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使贫困人口占员工的比例不低于30%,带领贫困户实现‘一人就业,整户脱贫’的目标。”扶贫车间负责人钱丽丽介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池州市创新就业帮扶机制,灵活施策,尤其在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打造就业服务平台、建立扶贫就业基地、开展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量身定制就业服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成效十分明显。全市2018年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85%。“就业脱贫”工程取得新进展。池州市探索落实“三业一岗”就业脱贫模式,2018年新建就业扶贫驿站15个、就业扶贫车间20个,认定扶贫基地33个,提供就业岗位2199个。全年累计帮扶有就业意向的5240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社会保险凸显“实”的格局,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人事人才体现“精”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服务方式,营造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人才“质”“量”得到提升。劳动保障确保“安”的底线,以推进劳动仲裁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有力促进了平安池州建设,保持了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市人社局将按照省、市部署,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协作,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推进长三角创业项目合作,不断深化人才互认共享。推进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做好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加强长三角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合作,促进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长三角欠薪治理共同制约,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长三角合作机制,确保各项人社工作体现“以人为本”。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