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艺”编织“小康梦” - 热点头条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头条>正文

“小手艺”编织“小康梦”

来源:青阳新闻网  作者:  2019-05-16 08:59:45

青阳县酉华镇是革命老区也是山区,林业资源丰富,靠山吃山,当地农民不少人都有匠工手艺。编织竹制品的人,被称为篾匠,他们不需要资金投入,也无需走南闯北,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只要手拿一把篾刀,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资源,编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家住乐元村的吴世益,就是其中的一名篾匠,今年73岁了。他因无儿无女,身体残疾,无劳动力,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村和帮扶单位因人施策,积极帮助他解决各种困难,帮其办理了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申请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对其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还申请办理了户户联建光伏电站项目。吴世益不仅吃穿不愁,住上了安全、干净的房子,还增加了不少收入。


近年来,酉华镇在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的同时,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突破口”,鼓励贫困户发挥自身优势创业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2017年吴世益尽管已70多岁,但他不等不靠,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重拾往日的手艺,编起了竹篮子,在传承手艺的同时,也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摒弃“等靠要”思想的榜样。2018年底,吴世益户家庭总收入11000多元,其中编织竹篮子收益5000余元,低保加养老保险收入共计4400余元,还有资产收益分红1680元。通过了第三方评估,吴世益户高标准顺利脱贫。

岁月静好,鸟语花香,当我们来到乐元村吴世益家时,吴世益还是和往常一样,坐在小椅子上编织手中的小竹篮,然而他和一般的手艺人不一样,他从小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当时家境贫困,没能及时治疗,落下右腿残疾,细数他拄拐杖的日子应该有五十多年了。在我们坐下来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说出了小时候学徒当篾匠和自己后来摸索编织手艺的故事,自己回想起一路的辛酸曲折再次泛红了眼眶。随后他又拿出很多之前编织的物品,有簸箕,有扇子,有老式竹篮子等,但现在因为年纪大了视力越来越差,只能放弃有的编织手艺开始编织竹篮子。热心肠的他毫不避讳地告诉我们如何去编织竹篮子,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编织时注意的问题。他还告诉我们,他每年能编织竹篮子有200多个,每个能售到25-35元。当时我们就好奇问道,这么多的篮子如何去销售,他笑着说:“这得感谢他的帮扶单位,通过网上帮其销售产品,他只负责编织的数量和质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其他就不用操心了。现在真的是国家好、亲戚好、邻居好,我才能过上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


当然,吴世益除了编织竹篮子以外,闲暇之余还喜欢和周边邻居下下象棋,切磋手艺,陶冶情操。他说他喜欢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宁静的生活,做新时代的农民就要思想觉悟高,要有正能量。编织竹篮子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心安理得,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还希望可以通过他的行为让更多的人能喜欢传统手艺、继承传统手艺、发扬传统手艺。

吴世益用他那布满双茧的手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人穷志莫短,知荣辱明事理,自力更生摘穷帽。“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自己的事。一方面是政府和社会努力“帮”,另一方面是自身勤奋尽力“脱”,只有两股力量合二为一,消灭贫困、全面小康的目标才有可能按时达成。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