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志愿服务有温度 “柴米油盐”见真情
“老师,这个火箭模型的尾翼怎么装呀?”近日,在旌阳区文庙社区托管班,小学生肖雯姝举着零件,小脸上满是期待。窗外蝉鸣,屋内20多个孩子围坐成圈,志愿者手把手教手工,笑语盈盈……这个暑假,德阳2800余名志愿者化身“孩子王”,让上万名孩子在“家门口”的托管班里,把夏天过成了彩色。
在绵竹市麓棠镇麓棠村,志愿者们冒着高温,拎着大米走在乡间小路上,后背的汗渍浸湿了红马甲。“这么热的天,你们还特地跑一趟!”刘奶奶攥着志愿者的手,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泪光。
这个夏天,聚焦“一老一小”,市委社会工作部广泛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开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暑期志愿服务活动,一股由居民自发凝聚、多方力量协同的志愿暖流,悄然改变着我市社会服务的图景。
立足社区场域 打造“留得下”的志愿队伍
社区里的“能人”“达人”,熟门熟路知冷暖,是志愿服务的天然“稳定器”。
“你看这扇面编得多匀!”7月,在广汉市唯爱社会服务中心,秸秆扇制作培训正火热进行。社工与本地志愿者采用“1+1+2”陪伴教学,手把手指导残疾人学员。两名脑瘫学员学得慢,志愿者们就把步骤拆成“折、绕、压”三招,手把手教了整整一下午。这些志愿者来自广汉唯爱社会服务中心,是一支“土生土长”的志愿服务队伍。
“现在我和社区老人亲得像家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陈晓惠暑期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选择留在罗江进行志愿服务。截至目前,罗江区已培育大学生志愿者7231人,服务时长累计43651.8小时,逐步形成“学期参与+假期延续+毕业接力”的机制。
旌阳区东湖街道凯江社区通过“需求调研—骨干培训—活动策划—成效评估”四步法,32名普通居民成长为“平安巡逻队”“为老服务队”的中坚力量。巡逻队巡逻时手电筒的光束在夜色里晃动,成了居民眼里最安心的光。
坚持“按需点单” 激活社区服务“一池春水”
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对接需求。
“真没想到,居民最盼的是磨刀!”罗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笑着说。通过线上问卷、敲门入户,百余份“需求清单”浮出水面。随后,区委社会工作部链接7家企业及社会组织,“订单式”服务送进社区。“磨刀师傅难找,志愿者来到了‘家门口’!”老人们连连称赞。
新就业群体也成了社区的“流动探头”。“每天在社区跑,发现问题拍个照,既帮助居民,也让居住环境更安全。”来自中江县的外卖小哥陈强说。这位退役军人说起上次救人的事,黝黑的脸上泛起腼腆的笑容,“那天送单,看到路口有个人醉倒在树底下,脸都发白了,赶紧打120、又守着他,直到救护车来才放心。”今年,这位“流动探头”还戴上了“德阳榜样”的绶带。
“社区需求就像万花筒,转一转就有新花样。”市委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和人才科负责人坦言,志愿服务需求既有老人想有人陪聊、孩子盼着课外辅导的日常,也有小区安全巡逻的期盼。唯有把这些需求摸准了、接住了,才能激活社区服务这池春水。
聚焦“小实事” 润物细处见真情
志愿服务的灵魂,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有形温度。
清晨,中江县集凤镇银冯村村民张奶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摸床头的红色按钮。这个巴掌大的智能应急报警装置,是上个月刚装上的。“夜里起夜怕摔着,按一下铃,就有人来了。”目前村里20名高龄、独居老人都配上了这“救命铃”,装置一响,应急平台必响应。
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志愿护航。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为你而来·心手相牵”活动,志愿者通过游戏、手工等方式与特殊儿童互动;在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志愿者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针灸推拿干预,让不少家长眼中泛起泪光。
一碗热粥、一次电路检修、半晌闲谈……社区的温度就在这些细碎坚实的场景中弥漫。
这股暖流更成了基层治理的“润滑剂”。“1+1燃气管家”队伍里,专业安检员带着社区志愿者挨家查隐患,两年间守护了3万余户家庭的用气安全;旌阳区柏隆镇的“红苕花组合”,大妈们带着村民清垃圾、种花草,把堆满枯枝败叶的村头,变成了摆着石桌石凳的“网红打卡点”。每到傍晚,直播支架一立,村民们围坐唱歌,手机屏幕里的点赞像星星一样跳动,把乡村的夜晚衬得热气腾腾。
“基层是志愿服务扎根的土壤,也是温暖生长的地方。”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5万余名志愿者在这个暑期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95次,累计服务时长22.5万小时。(记者 付帅)
编辑:wh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