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走出中医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100多平方米的药房里雾气蒸腾,智能化的煎药设备一字排开,发出顺畅的机器运转声,空气中弥漫着微苦却清香的中药味……在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的煎药室里,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来来往往,在智能化设备的配合下,调配、煎煮中药。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智能化熬煮中药
“现在我们熬煮中药都是用智能化设备,可以稳定地控制火候温度,精确地添加汤剂。”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院长张主权说,有了智能化设备,熬煮中药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传统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让中医药发展插上了愈加丰满的羽翼。
据宜宾市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宜宾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主动融入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工作,围绕建设中医药强市目标,统筹推进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中医药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独立设置市中医药管理局和市中医药科学研究所,县(区)增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设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了全省独有的市县同向、系统完备的中医药工作体系;设立市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资金总量居全省之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以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中医馆、中医阁建设为抓手,加强中医医疗机构阵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一条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兴文县大坝苗族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淫羊藿辛散甘补温燥,为肾虚阳痿、风寒湿痹所常用。其功效较强而灵验,故又名仙灵脾。”在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四川既威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平介绍,淫羊藿生长在海拔450至1200米的低、中山地的灌丛等环境中,喜阴湿,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当地正好具备这些条件。
宜宾市有川产道地药材26种,占全省86种的30%以上,通过积极探索“玉米——淫羊藿”“水稻——泽泻”“水稻——川芎”等粮药套(轮)作模式,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8.46万亩,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21个。国药集团宜宾制药、文龙药业、仁和中药饮片、蜀南神农、康泉堂……一个个中医药企业在宜宾逐步成长,中药工业发展逐步稳健,规模以上中医药加工企业营收达10.21亿元。国药集团宜宾制药公司的散寒解热口服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辛芩颗粒等中医药产品总产值超亿元。
近年来,宜宾市聚焦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依托不同项目载体和科普宣传,着力加大中医药文化推广力度。
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今年2月,位于筠连县的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评为第三批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场馆面积约12000平方米,分别设有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展陈馆、炮制体验园、中医药文旅小镇等展区,可一站式沉浸交互体验中药材加工、中药文化博览、药膳餐饮等中医药特色产品。
“全市还积极与各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医药+’新业态融合发展。”据市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已有3个省级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中医药文化传承及宣传教育基地、2个“三个一批”重点基地建设项目、1个中医药类市级科普教育基地,逐渐形成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融互促的新格局。
编辑:kxg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