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创新“三步走”办法 引领推动抗旱工程建设质效
来源: 2023-04-28 07:48:06
面对抗旱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和挑战,我县围绕“群众急需、水源充足、调度科学、储备适中、效益明显”抗旱工作目标,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20〕1337号)以及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村庄建设项目实施简易审批的实施意见》(川发改农经〔2021〕43号)要求,探索建立高效对接机制、建立情系乡邻机制、建立全面监督机制“三步走”模式,全力提高项目实施效率。
一、建立高效对接机制,提升项目前期质效
一是精准收集项目需求。组建由县水利局局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和水利股股长为副组长的乡镇抗旱水源建设工作专班,派出两个小组8名技术骨干到各乡镇开展为期3天调研工作,对前期收集的乡镇水源建设项目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步论证,筛选出紧缺性较高、出水量充足、调配科学合理的项目内容。截至2022年10月底,累计筛选出13个水源建设项目,涉及点位100余处。二是科学下达项目类别。商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弘源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召开珙县水源建设抗旱工程会商会,充分考虑建设周期、项目简易程度、减少项目方案编制等因素,采取“财评最高限价、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等建设模式,以补助形式下达水池117口、机井10口;以普通招投标形式下达管网延伸、山坪塘修建等建设内容。三是高效推进项目审批。印发《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水利救灾资金分配计划的通知》,明确项目名称、实施方案内容、审批流程,严格要求各乡镇水源建设抗旱工程统一标准、统一审核、统一批复,实现项目申请、方案撰写、方案批复压缩至15天内。商县财政结合历年财评经验、工艺流程、标准图纸等出台100立方米、200立方米、300立方米,以及常用型号水管、配件以及闸阀井等最高财评限价标准,实现限价内建设内容不再财评。
二、建立情系乡邻机制,推动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集群智凝聚共识。抽调党员干部成立水源建设抗旱工程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堡垒”筑在项目建设工作的最前沿,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项目建设第一线。按照“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组织建设地印发《水源建设抗旱工程公约》,明确受益群众全力支持配合项目建设,并尽可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帮助。二是集群策细化措施。创新采取“一走二看三议”(即提前一周走访,集村情民意;会前现场踏勘,找短板;会上集体商议,定方案),组织受益群众召开院坝会、户主代表大会,针对项目设计方案、土地占用、边坡陡坎调平等重难点问题开展意见征集,进一步优化占地和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三是集群力汇集力量。全力协调项目用地,目前已协调项目建设占地群众120余户,群众无偿支持项目建设用地100余宗。受益农户自发组织人员在施工现场附近农户搭建临时食堂和临时休息区,并免费为工人提供茶水等饮料,用于务工群众临时就餐和休息。在建设期间,当地群众多次自发赠予建设人员矿泉水、面包等物资。
三、建立全面监督机制,确保施工项目质量
一是规范计价标准,严把资金审核关卡。采取参考《关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地方主要材料运费计价管理工作的议定事项》方式,建立碎石、水泥、模板等材料价格清单,严控项目材料价格。统一规范报账手续,要求项目村提供完整的工程合同等报账资料,同时按照要求督促项目村对薪资发放、工程材料购买等情况实行张榜公布。二是强化跟踪问效,严把履职到位关卡。成立水源建设抗旱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检查督导,重点督查施工进度、资金拨付比例等情况,目前已对该项目开展督查检查10余次。全面调动干部和群众参与项目监督,鼓励属地乡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项目开展视察调研活动,针对性提出问题2个、改进措施5条。三是开展质量评议,严把工程质量关卡。组织村民代表召开项目质量评议大会,仔细审核项目用工用料、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乡贤等人员,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料场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制止未按要求施工等不合规不合理的建设行为,对偷工减料等行为及时上报村支部和村委。截至目前,全县水源建设抗旱工程基本完成项目建设,正在开展项目收尾工作。
一、建立高效对接机制,提升项目前期质效
一是精准收集项目需求。组建由县水利局局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和水利股股长为副组长的乡镇抗旱水源建设工作专班,派出两个小组8名技术骨干到各乡镇开展为期3天调研工作,对前期收集的乡镇水源建设项目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步论证,筛选出紧缺性较高、出水量充足、调配科学合理的项目内容。截至2022年10月底,累计筛选出13个水源建设项目,涉及点位100余处。二是科学下达项目类别。商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弘源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召开珙县水源建设抗旱工程会商会,充分考虑建设周期、项目简易程度、减少项目方案编制等因素,采取“财评最高限价、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等建设模式,以补助形式下达水池117口、机井10口;以普通招投标形式下达管网延伸、山坪塘修建等建设内容。三是高效推进项目审批。印发《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水利救灾资金分配计划的通知》,明确项目名称、实施方案内容、审批流程,严格要求各乡镇水源建设抗旱工程统一标准、统一审核、统一批复,实现项目申请、方案撰写、方案批复压缩至15天内。商县财政结合历年财评经验、工艺流程、标准图纸等出台100立方米、200立方米、300立方米,以及常用型号水管、配件以及闸阀井等最高财评限价标准,实现限价内建设内容不再财评。
二、建立情系乡邻机制,推动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集群智凝聚共识。抽调党员干部成立水源建设抗旱工程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堡垒”筑在项目建设工作的最前沿,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项目建设第一线。按照“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组织建设地印发《水源建设抗旱工程公约》,明确受益群众全力支持配合项目建设,并尽可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帮助。二是集群策细化措施。创新采取“一走二看三议”(即提前一周走访,集村情民意;会前现场踏勘,找短板;会上集体商议,定方案),组织受益群众召开院坝会、户主代表大会,针对项目设计方案、土地占用、边坡陡坎调平等重难点问题开展意见征集,进一步优化占地和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三是集群力汇集力量。全力协调项目用地,目前已协调项目建设占地群众120余户,群众无偿支持项目建设用地100余宗。受益农户自发组织人员在施工现场附近农户搭建临时食堂和临时休息区,并免费为工人提供茶水等饮料,用于务工群众临时就餐和休息。在建设期间,当地群众多次自发赠予建设人员矿泉水、面包等物资。
三、建立全面监督机制,确保施工项目质量
一是规范计价标准,严把资金审核关卡。采取参考《关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地方主要材料运费计价管理工作的议定事项》方式,建立碎石、水泥、模板等材料价格清单,严控项目材料价格。统一规范报账手续,要求项目村提供完整的工程合同等报账资料,同时按照要求督促项目村对薪资发放、工程材料购买等情况实行张榜公布。二是强化跟踪问效,严把履职到位关卡。成立水源建设抗旱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检查督导,重点督查施工进度、资金拨付比例等情况,目前已对该项目开展督查检查10余次。全面调动干部和群众参与项目监督,鼓励属地乡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项目开展视察调研活动,针对性提出问题2个、改进措施5条。三是开展质量评议,严把工程质量关卡。组织村民代表召开项目质量评议大会,仔细审核项目用工用料、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乡贤等人员,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料场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制止未按要求施工等不合规不合理的建设行为,对偷工减料等行为及时上报村支部和村委。截至目前,全县水源建设抗旱工程基本完成项目建设,正在开展项目收尾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其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编辑:kxg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