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池州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勇立潮头唱大风 - 法治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正文

为池州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勇立潮头唱大风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8-11-06 09:33:33

  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应邀参会并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就新形势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可以说,艾可蓝环保是池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池州市民营经济升级换代、脱胎换骨,从“草根”长成了“参天大树”。

  今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5.9%,较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314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4.7%,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民营经济税收达38亿元;全市新增私营企业3153户,总数达20277户;新增个体工商户8947户,总数达87439户;全市共申请专利359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76件,专利授权1372件。

  加法——

  政策加码,加大扶持力度

  在全市经济走势曲线图中,民营经济占了很大比例。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池州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在池州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上,挑起“大梁”。

  为使民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新的活力,池州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帮助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近两年来先后出台了《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扶持政策》《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市级领导联点帮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推动各级领导深入园区一线、企业车间和项目现场,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面问诊、点对点帮扶,宣传中小企业系列政策,编印企业发展经验材料,真正把服务送上门。在全市中小企业中开展了“引智强企”工程,市财政自今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财政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诊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诊断,制定企业发展升级路线图,以点带面推动池州市工业企业从提升技术、优化工艺、升级设备、创新产品、改进管理等方式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为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池州市出台了《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池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等,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工程,按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三类,对高新技术培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行点对点辅导帮扶。落实科技激励政策,兑现非评审类项目奖励资金2358万元,配合税务部门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2017年共减免8266.37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争取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11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数突破1万件,达到10380件,比上年末增长22.2%。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达到15.8%、18.9%。加大对上争取力度,近两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统筹项目33个,争取上级资金2.4亿元。今年池州市共争取制造强省政策奖补项目107个、资金6420万元;2018年池州市拟兑现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扶持政策奖补资金6500万元。

  减法——

  改革减负,搭建发展平台

  当然,激发民营经济无限活力的措施远远不止加大支持力度,汩汩涌动的民营经济春潮还因为准入壁垒的不断减少。

  过去,“婆婆”太多,缚住发展的手脚,这是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最为头疼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相关部门从细节上入手,为民营企业营造轻松快捷的办事环境,重点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融资难、审批难、征迁难等问题,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办公室主任朱宇告诉记者,在落实减负政策方面,池州市制定了池州市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与省减负办对接,及时将市县两级涉企收费清单和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在省减负平台公开。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服务结构调整、创新创业、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累计办理税收减免抵退7.3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7.6%),其中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和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分别为1.26亿元、0.59亿元、1.11亿元。预计全年为企减负逾10亿元。

  乘法——

  创新驱动,推动集群发展

  如果说国企是“一轮明月”,那么,民企就是“满天繁星”。

  作为推动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为增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动力,下一步,池州市将着力推动民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使民营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实现“繁星璀璨,光芒闪烁”。

  今年以来,池州市狠抓农民工创业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注重提升现有孵化基地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组织实施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市级青年创业园和民营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工作,在全市认定一批产业集中度高、销售配套额大、骨干企业多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园和民营创业孵化基地进行重点培植和扶持。

  对符合产业政策、生产经营稳定、具有市场前景的小微企业,在财政资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各个方面加以扶持,不仅帮其“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产业链或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占据制高点。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并加大省级成长型小微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池州市有12户省级成长型小微企业,认定了120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除法——

  铲除障碍,培育发展土壤

  民营经济要全面繁荣,就要铲除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坎儿”,培育出发展的“沃土”。

  6月份以来,全市共开展“四送一服”政策宣讲163场次、调研企业588家,召开座谈会44场次,促成19个要素成功对接,解决企业融资0.461亿元、用工1501人、用地343.7亩,对接科技等其他要素项目3个。“‘四送一服’工程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让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更有保障,也更有底气了。”刘屹表示。

  努力破解融资难题,积极推进“4321”政银担、税融通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向节能环保绿色企业信贷倾斜力度,打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输血脉络,上半年“4321”在保余额26.69亿元,在保户数1578户,“税融通”贷款余额7.19亿元,贷款户210家。分别高于全市整体规上工业产值增速的7.9%、11%。

  扎实推进“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行动,努力实现企业办事“一网、一门、一次”。全力推进事项上网、线上线下融合,政务服务事项全部通过平台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反馈,做到“一网通办、全程留痕”,实现“网上受理、网端推送、快递送达”的办理模式。出台《池州市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在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844项行政审批事项采取直接取消、实行告知承诺制、提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监管等措施,着力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上半年,现代装备、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现代化工,绿色农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3%,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市领导联系推进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对32个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排定时间节点,明确责任单位,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上半年,56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6.2亿元,同比增长21.9%,占年度计划的52.1%,超过目标时序进度,开工项目151个,开工率67.7%,竣工项目25个,竣工率25.5%。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选100个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示范项目,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强化项目库动态管理,坚持月调度、月通报机制,2018年度计划投资92.55亿元,1-9月份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4%。截至9月底,有46个项目竣工或试生产。

  政策支撑,措施添力,民营经济效益和质量将得到双提升。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在新的历史平台上,池州市民营经济将以千军万马之势,开创民营企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其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