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胖体质被嘲、演戏差被骂、写读后感被diss…马思纯到底怎么了? - 娱乐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娱乐>正文

发胖体质被嘲、演戏差被骂、写读后感被diss…马思纯到底怎么了?

来源:  作者:  2020-06-29 10:32:37

  马思纯最近上节目,情绪肉眼可见地一直很down。

  饭桌上和大家聊天时,马思纯自曝要靠吃药来控制情绪。

  药物的副作用,让她三天胖了八斤。

  情绪差的时候,身体会变得僵硬。

  腿软没力气,从床到房门口都走不过去。

  还会喘不上来气,眼睛看不见东西。

  不久前她也说过,自己很容易紧张,感觉心里老是绷着一根弦,没法放松下来。

  马思纯现在的状态,应该是长期精神紧绷,压力过大导致的。

  近几年,马思纯的事业似乎遇到了瓶颈。

  努力想突破,想有个好成绩,却总是事与愿违,难免会有心理落差。

  和周冬雨的《七月与安生》,两人史无前例获封双影后。

  这是马思纯事业的高点,却也给她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从此以后,说到马思纯,大家总会下意识把她和周冬雨放在一起比较。

  周冬雨凭借去年上映的《少年的你》拿下金像奖影后。

  而马思纯去年播出的电视剧《加油,你是最棒的》和电影《大约在冬季》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很明显,周冬雨早已脱离了安生,而马思纯却一直走不出七月。

  《七月与安生》上映已经过去4年,周冬雨的微博早就很少提到安生。

  而马思纯,却时不时地要cue一下七月。

  宣传自己出演的另一部电影,特地把7月写成七月。

  给当时的男友宣传电影,说七月是欧豪的。

  分手一年后,变成七月永远是自己的。

  不是七月的时候,走在路上没人认识我。

  因为七月这个角色,自作多情地觉得七月你好这个话题是大家在和自己问好。

  甚至干起了锦鲤博主才会做的事:转发这个马思纯,七月会对你好一点。

  只要能和“七月”这两个字沾上丁点边,都少不了马思纯的身影。

  连给好姐妹周冬雨宣传别的作品时,也一定要强调一下七月和安生姐妹一体的关系。

  帮周冬雨宣传《后来的我们》,说无论周冬雨后来是谁,自己永远都是她的七月。

  仔细一看海报,还把井柏然P成了自己。

  宣传《少年的你》,马思纯又给自个儿P了个和周冬雨一样的寸头海报。

  不是周冬雨在评论解释,还有人以为她真和姐妹一起剃了寸头。

  今年祝福周冬雨得奖,马思纯还是要不厌其烦地提到七月。

  翻翻日历,都已经2020年了。

  没有哪个演员能靠一个角色吃一辈子,是马思纯自己困住了自己。

  单论演技,马思纯和周冬雨都给人时有时无的感觉。

  是调教类型的演员,很依赖大导的扶持。

  都是为拍戏做牺牲。

  周冬雨剃光头,马思纯增肥。

  两人为了角色,都挺能付出的。

  可是现如今,周冬雨的发展步调已经把马思纯远远甩开。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思纯没有挑选到对自己有利的剧本人设。

  马思纯外型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身材比较壮,长相不够惊艳。

  挑选剧本时应该尽量规避突出这些缺点的角色。

  可马思纯的戏路五花八门,却偏偏经常选择对自己塑造形象不利的角色。

  《将军在上》饰演女扮男装,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

  角色本身很有魅力,马思纯的形象也很适合。

  但却无形中固化了自己硬朗的形象,不利于以后演绎偏女性化的角色。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里,马思纯又弄了一个猎奇的造型,让人无法把注意力从眉毛移开。

  美女扮丑,只会让人骂渣男眼瞎。

  而对于本身长相就不够惊艳的人来说,接扮丑的角色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加油,你是最棒的》这部剧,原著叫《加油,你是最胖的》。

  女主的人设是一个胖胖的超市促销员,后来成为不红男明星(男主)的助理。

  马思纯本来就是易胖体质,很难瘦下来。

  拍《左耳》的时候,为了争取黎吧啦这个角色,试镜试了一年多,每次都以太胖了为理由被拒绝。

  后来3个月极速减肥20斤,才获得了出演机会。

  在片场的时候,每天跑六公里,只吃一顿饭,实在饿得难受就喝藿香正气液补充体力。

  经历过减肥的痛苦,应该知道天生体质胖的人减肥有多难。

  结果马思纯还是接了这个需要增肥15斤的角色。

  拍完这部戏之后,马思纯再也没有瘦下来过。

  几个月后,就顶着这个身材进了《第一炉香》的片场。

  因为形象和书里落差太大,马思纯又被嘲了。

  服用药物过后,体重更加不可控。

  所以对于她的体质而言,为了保持健康,不管是增肥还是减肥都要慎重。

  而反观周冬雨就聪明很多,知道自己外型戏路窄,就挑自己擅长的类型演。

  6年前小火一把的《同桌的你》是中学生。

  4年前夺得金马影后的《七月与安生》有过中学生时期。

  去年获得金像奖影后的《少年的你》还是中学生。

  对于演员来说,尝试多种戏路当然是好事。

  但也要考虑能否胜任,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利。

  如果只是一味地寻求突破,而忽略了自己擅长的类型,那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第二个原因,是过度的曝光,容易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

  马思纯签了壹心娱乐过后,没拿出一部代表作品,营销倒多了不少。

  一会马思纯胖了。

  一会又是马思纯瘦了。

  还出现周冬雨得奖,热搜话题却是马思纯祝福周冬雨的尴尬场面。

  除此之外,马思纯还因为频繁上综艺,暴露出了不少缺点。

  在《我就是演员》上,马思纯表演了张爱玲原著改编的《半生缘》。

  演绎经典名场面“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时,

  马思纯脸上始终挂着标志性的海绵宝宝微笑,让人忍不住出戏。

  前任遇上现任,马思纯又被搭档的李倩吊打几个来回。

  对顾曼桢角色的理解,是希望她再勇敢一些。

  而实际上,用专业老师的话来说,张爱玲的作品想要强调的从来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而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下,女人的处境。

  虽然说综艺上的几个片段不能完全盖章演技的好坏,但马思纯的表现和对角色的理解,多少有点让人失望。

  最近在家录个人生活,马思纯又因为太过程式化被吐槽了不少。

  一早起来就开始用手机读英文诗。

  读得语速很慢,听起来不是很熟练。

  读了一会又跑去插花。

  完成后如下,挺随意的一瓶插花。

  插完花又开始画画。

  画出来的作品,嗯,也太一般了。

  但是后期还是贴心给打了个马加索出品。

  一早上看起来做了很多事,兴趣爱好也特别广泛。

  但每一样都很生疏,看起来是现学现卖,就为了上节目展示的水平。

  于是又被吐槽太假了。

  大众对于曝光度多的明星,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逐渐堆积起反感情绪。

  所以当作品扑街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

  这也是为什么,马思纯每一部作品都扑得人尽皆知的原因。

  周冬雨这几年的作品其实也扑了不少。

  但她这几年除了作品上映时期,平时仿佛神隐。

  很少买营销夸自己的演技,或者吹作品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于是即使剧或电影扑街了,也没多少人知道。

  再加上有实打实的奖项加持,大众对于她的宽容度也变得更高。

  演员最重要的资本,不是曝光度高低,而是拿作品说话。

  还有一点,性格敏感的艺人,应该适当过滤负面评价。

  马思纯经常被diss玻璃心,就是因为经常回应网友的负面评价。

  马思纯曾在微博上发了《第一炉香》的读后感。

  她说,张爱玲的卑微换不来她的爱人。

  因为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

  被网友吐槽看得仿佛不是一本书,暗讽马思纯根本没有读懂张爱玲。

  结果被马思纯看到了,跑到她的微博底下回复。

  解释是因为太想得到,所以卑微。

  自己现在单身,憧憬一下美好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何错之有。

  读后感是自己读完这本书当下本人的感觉,可以和这本书无关,也和别人没关系,不必讽刺。

  本来对一本书的感悟,就是一件主观的事。

  但马思纯又扯到了对于一本书的读后感可以与这本书完全无关。

  于是不少网友就又开始diss马思纯对张爱玲的了解太少。

  有网友在评论里说,马思纯的本事就是啥都能读成青春伤痛文学。

  马思纯回复他,如果我到六十岁还觉得一切都是青春小说,我想我会是个幸福的人。

  后来原博主又发了条微博,表示在公众平台上发表的评论,人人都可以发表理解。

  至于讽刺,连卓别林的电影都在讽刺。

  马思纯又回怼,已阅,祝早日创造出卓别林级别的作品。

  这一来二去的,引发了很大关注。

  又有张爱玲的粉丝做了个总结,把马思纯以前微博错搬假张爱玲语录的事情做了个合集。

  奉劝她多读原著,少看假张爱玲语录。

  要演就直接官宣,少写读后感。

  这次读后感事件,让马思纯被嘲了很久。

  也导致最终官宣出演《第一炉香》时,马思纯没有得到大多数书粉的认同。

  马思纯的《大约在冬季》上映时,有网友评价马思纯演技越来越尬,不如周冬雨。

  前者是后天努力型,后者是老天赏饭吃型。

马思纯又忍不住出现在评论区:

  我妹的戏好这谁都没得说。

  但我想问问你,我的演技到底怎么尬,请指教。

  其实回复这种拉踩型的微博,并不会让大家觉得你的演技有多好。

  只会把负面评价扩大化,加深大家的印象而已。

  而周冬雨的心态和马思纯正好相反。

  什么负面评价都能够接受。

  周冬雨说,如果别人骂自己,自己再骂回去,那就成了跟他一样的人。

  不如把自己变得更强,才更有底气对别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作为明星,负面消息要适当的看,从别人的口中更容易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改进。

  但如果看到负面评价就非要跟人理论个高低,跟一众网友较劲,只会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

  马思纯不管是演戏,还是在生活中,都是个喜欢透支情绪的人。

  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自己陷入一个怪圈,变得越来越丧。

  在娱乐圈,得奖只能说明一个阶段的成绩,后续要持续有好的作品输出,才能站稳脚跟。

  但好的作品,需要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完成。

  希望最近暂停工作,调整自己的马思纯,能够找到好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放松心情。

  尽快好起来吧!

编辑:wh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