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池州文化十件大事
1 2018·安徽(池州)地域文化论坛举办
为充分挖掘池州地域文化内涵,促进池州文化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提升池州影响力,由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广新局承办,以“池州传统文化与全域旅游”为主题的2018·安徽(池州)地域文化论坛于11月23日至25日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共征集整理53篇学术论文,研讨会上来自省文史研究馆、省内外高等院校和本地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16位专家就池州传统文化与全域旅游、池州历史文化与特色经济、池州红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东至周氏家风内涵解析、池州非遗与创意文化产业融合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2 《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公布
2018年2月9日,市长雍成瀚签署第24号市政府令,《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予以公布,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
据悉,《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系立法法授予设区的市立法权以来,池州市第三部市政府规章,也是池州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首次立法。
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以上27项,市级以上51项。《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制定,对池州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池州市文化产业扶持奖励政策》
为促进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名市建设,池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实施“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池州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通知》。到2020年,池州市将基本形成具有池州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现代文化产业三大体系。
4文物大普查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开展文物大普查大保护工作。市政府出台了《池州市文物大普查大保护实施方案》。每年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全市新发现文物点205处,复查文物点867处。投入1023万元对榉根关古徽道、义兴廊桥等65处文物点进行保护修缮。重点打造贵池岱岭、东至三条岭、石台七井、青阳打鼓岭、九华山朝圣北线5条古道。推荐东至华龙洞遗址、贵池百牙塔清溪塔、石门高氏宗祠、茅坦杜氏宗祠、陵阳宁氏宗祠、九华山摩崖石刻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池州复建30周年惠民演出活动举办
2018年11月29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砥砺奋进扬帆远航”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池州复建30周年文化惠民演出隆重举行。该场演出立足池州本土文化、人文、风情、风貌进行原创,不仅是对改革开放40年和池州复建30年的热情讴歌,更是老百姓对家乡变化的赞美,同时也是池州市群众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
6艺术创作生产成果斐然
艺术创作生产展示持续加强。大型舞台剧《千年傩》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第五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等展演活动。新创大戏《悠悠南山风》等3部剧目成功入选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暨农村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青阳腔《情断马嵬》在第十一届皖江八市群艺大赛摘得金奖,并在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精彩亮相。
7青阳腔参演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
2018年12月29日,2019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此次晚会上,来自池州市的青阳腔精彩亮相,与山西道情剧、江苏通剧、浙江甄剧、淮海剧、湖南巴陵剧、黑龙江二人传、云南彝剧等8个剧种携手共同演绎开场节目“百戏贺岁”。
8首届文化遗产守望者评选产生
2018年11月,由市政府主办,市文广新局、市文明办承办的池州市首届文化遗产守望者评选活动圆满结束,首届文化遗产守望者名单顺利揭晓。
入选池州市首届文化遗产守望者名单的是:30多年扎根基层坚持收集整理、创作、传承石台民歌的王长清,致力于池州傩戏传承与保护的刘界平,参与青阳腔抢救、挖掘、表演以及传承的国家二级演员江进,长期在文博事业战线默默坚守的吴先耀,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龙头的罗祖奇,甘做弘扬周氏家风文化的追梦人周胜良,把罗城民歌唱进了人民大会堂的姜秀珍,钻研九华山地藏文化及传统佛学的费业朝,致力于生漆夹纻雕塑的创作与研发的徐建武,以及注重祁红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殷天霁。
9首届图书漂流活动开展
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池州,由市文广新局、市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指导的池州市首届图书漂流活动举行。举办首届图书漂流活动,设置漂流点9处。19家实体书店承办全省图书惠民月活动,吸引全市5万余人参加。
10文化精准扶贫深入实施
争取中央、省级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省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个、村数字文化驿站7个。市文广新局机关投入近40万元扶持9个村的文化扶贫建设。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