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文广旅游局坚持文旅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
一是高站位,切实形成创建工作合力机制。县文广旅游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机关”“进景区”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精心研究制定创建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定期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
二是夯基础,不断完善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巩固省级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县成果,拓宽惠民范围。全县建成乡村社区各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4个、注册成立文化文体社团12个;“讴茂呀哩”“笙声红韵”“笙声不息”等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的文化品牌。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实现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应急广播全覆盖,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上下联动,横到边、纵到里。投入800余万元建成以珙县苗族蜡染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馆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展陈面积近2000平方米,该馆既是民族文化研学基地,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
三是重宣传,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始终将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始终,充分利用“珙县文旅”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积极发挥宣传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融入到文旅宣传中。全力支持并积极主(承)办“芦笙文化节”“赶苗场”“苗族花山节”“苗年节”等重大苗族文化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融入于各类多彩的文化活动;联合宜宾学院举办苗族文化专题讲座,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苗族蜡染第二课堂,助推珙县苗族文化走进高校。
四是树自信,实现文旅融合与传承创新共赢。通过挖掘申报,实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100项,其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37项;全县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1人次,其中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52人次。通过打造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品牌感染群众,县文化馆精心创排《爷爷的小号》获宜宾市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剧目一等奖、优秀编剧奖、表演二等奖,入围全省决赛并获三等奖;《苗蓝》《哚荡吱哟》《做个好人很容易》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汇演暨“全国群星奖”四川选拔活动;《鱼竹人家》获宜宾市第九届酒都风情比赛三等奖,《做个好人很容易》和《梨园梦》分别获第十四届阳翰笙文艺奖金奖和银奖等。始终坚持实施文化引领、推动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融合度、参与度和精准度,提升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kxg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