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文旅结合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 文化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正文

九华山:文旅结合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8-10-18 10:21:34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起九子岩山麓,西至九子岭西边大岗山麓,北起莲花峰麓,南至南阳湾,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3.85平方公里,由11个景区和一个景观廊带组成。风景区自2013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共完成5个中心村建设,目前,5个示范点均已建设完成,代村村、二圣宋村、老田松树栗树已通过省市美丽乡村考核验收,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点面结合打造新旅游目的地

  “你现在看到的这一片果园,之前全部是荒山。目前狮行村民组已经成立了农家乐公司,共有11户村民从事民宿生意,目的就是将山上游客能够留下来感受我们二圣村独特的乡村文化。”九华乡二圣村支书左卫国表示,目前,二圣村狮行组经过多方募集资金,修建了一条670米长、3.5米宽的旅游观光道路,方便游客参观游玩。

  “2000年以前这边车子进不来,别说发展旅游了,就连自己出行也很麻烦的。”二圣村村民陈三九说,目前他家共有9个民宿房间,每逢节假日,都是爆满。住宿加上餐饮,一天收入能够达到几千元。“靠山吃山,靠着九华山这个旅游的好资源,日子哪能不好过,村里很少有人外出打工的。”

  “九华山风景区作为国际著名的旅游景区,游客来玩记住的都是九华街、大愿文化园,对九华山的印象再无其他。”九华山风景区美丽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九华山陆续对九华乡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作为景区和花园来统筹规划,既要‘点上美’,也要‘面上美’,既要抓‘盆景’,也要造‘风景’,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通过治脏治乱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使每一个乡村都成为生态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同时也是一个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打造九华山新的旅游目的地。”

  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全覆盖

  宽阔的大道,整齐的路灯,文化广场设施齐全,背包客穿梭在村头巷尾,户户农家乐宾客盈门……,这是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的真实场景。

  早在2013年,九华乡就以代村村为示范点,大力开展村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新型美丽乡村,使原本全乡最落后的自然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示范点。

  “我们以省级中心村代村村示范点为标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实施美丽乡村由点、线向面全面转换,辐射所有自然村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层层推广,逐步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全覆盖。”九华乡副乡长严文忠介绍,目前全乡各个村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因村制宜,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以前电线都在空中,我们笑称为‘蜘蛛网’,现在看不到了,全部在地下了,而且垃圾桶、停车位都是整齐划一的,现在村子和公园差不多。”老田村村民李大姐说道。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九华山风景区通过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绿化了村庄,美化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道路建设,村庄主干道达到6米,背街小巷、里弄用乡土材质进行铺设,已实现道路户户通。“九华乡建成区全部铺设了污水管网,在中心村建设支管网接入市政主管网中,排入柯村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九华乡副乡长严文忠说。

  尊重传统传承生态文明理念

  “平时有乡亲需要帮忙的话,我就过去嘛,利用自己的专长,能够帮助到他人,自己也感到快乐。”九华乡代村村民汪帮本说,自己是名电工,平时村中谁家在用电方面遇到问题,都会找他,而他自己也会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帮忙解决问题。

  据了解,2015年7月份,九华乡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志愿者服务站,这不仅推动了农村管理社区化,也拉开了九华乡志愿服务工作主体由乡镇干部向村级延伸的序幕。服务站现有志愿者80人,设立了志愿者标识,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6个村村级志愿服务工作站分别设有文明创建、便民服务、文体辅导、困难帮扶、政策宣传、医疗卫生、综合维权、资源保护等8个志愿服务队。服务主体由乡机关干部转变为普通村民,服务时间由节假日期间扩展到常态化服务。

  “过去,只要家里有人,家里的大门在白天是不会关的,时刻等待着客人来。因为共同居住在这个村子里面的人都是世代聚居、朝夕相处的乡亲。”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二圣村支书左卫国表示。

  “我们要继续发扬传统的孝道、尊师重教、家和万事兴等优秀的为人处世之道,提升乡村内部的‘礼治’作用,健全各类村规民约,建立科学合理的村民自治机制,鼓励符合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正能量精神的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深化‘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身边好人榜’等创建活动。”九华山风景区美丽办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