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景是文明

“快进来歇歇脚,喝杯茶消消暑。”近日气温回升,在主城区百牙西路,中才鞋店店主王玉莲每天准时备好茶水,招呼环卫工人刘小丽拿杯子进店加水。眼前温暖的一幕从10年前就已上演,一直延续至今。“环卫工不容易,我做的真不算什么。”王玉莲说。
如今,走在池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感受到学文明、讲文明、促文明的浓郁风气,文明之花的绽放正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城市发展,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多实惠。
“净城治乱”共创美好生活
“创城”的目的不仅是城市得牌,更是群众得益。近年来,池州市针对创建短板,广泛开展“净城治乱”行动,扎实推进“门前三包”、背街小巷及老旧小区整治、违法建设拆除、交通秩序整顿、农贸市场整治、城市停车规范管理、破损基础设施修复和沿街立面整修等重点难点工作。
有一串数字新鲜出炉,今年以来池州市深入开展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净城治乱”集中行动,开展上门入户宣传1274户,铲除绿化带内毁绿种菜及杂草约24107.2平方米,清理“牛皮癣”16447.6平方米……
伴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开展,兴济、兴佳、解放巷等一个个在时代变迁中渐失光彩的小区小巷,通过实施改造,后又引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实现了华丽变身。据统计,池州市共有老旧小区43个、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自2013年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已改造完成28个,改造建筑面积达263.48万平方米,惠及住户30335户,完成投资3.306亿元。
去年底,毓秀门农贸市场启动超市化改造,翠柏路农贸市场、青阳路农贸市场、红光菜市场以及11家小区配套菜市场改造工程陆续启动。今年将完成主城区所有菜市场改造升级,彻底摘除“脏乱差”标签。
城乡遍吹文明新风
“杨冲村,是宝地,古徽道,历史久。立村规,定民约,大家事,齐遵守……”走进青阳县蓉城镇杨冲村村部,公开栏上的“三字经”《村规民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池州市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进乡村的一个缩影。
在池州市,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制度,倡导并树立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市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743个,实名注册志愿者18万余人,志愿团体625个,志愿服务项目3418个。搭建活动平台,策划活动项目,常态开展交通文明岗、党员进社区、环境保护清白行动、邻里守望、精准扶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明传播和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3100余场次,重点策划开展了“池州Plogging”净城慢跑志愿活动1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达2万余人,“池州Plogging”净城慢跑已经成为池州广大市民参与创建的品牌活动,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
擦亮“尚德之地好人池州”品牌
一直以来,池州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主题,注重抓好宣传教育、典型示范、传统节日、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优化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推动城乡环境更优美、社区更和谐、生活更幸福。据统计,全市先后产生1名全国道德模范、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3名中国好人;14名安徽省道德模范、93名安徽好人;79名池州市道德模范,152名最美池州人、343名池州好人。
为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打造“尚德之地好人池州”品牌,市委市政府建设池州好人馆并于2019年4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以来,先后接待89个单位2300余人次参观。如今,在池州市市级层面,月评池州好人、年评最美池州人、三年评选道德模范的推选工作机制日益规范,社会学习宣传成为常态,“草根英雄”“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创业先锋”“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教师”“十佳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十佳美德少年”“最美退役士兵”等评选活动也成为池州市发现褒奖身边好人的有力补充。
“池州美,最美风景是文明。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重在建设、贵在坚持的理念,着力补齐短板,提高创建水平,使创建过程成为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真正创建出让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向建国70周年献礼。”市文明办主任章雄军表示。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