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间仁义之美 - 文化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正文

弘扬人间仁义之美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9-04-18 09:32:38

  公元前369年,一天,孟子去拜见魏国君主梁惠王。王曰:“老先生,你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与梁惠王私交甚笃,就毫无顾忌地阐述了不讲仁义,只言一利之害,求其以仁施政,成为保民、安民、富民、教民之君主。“大行之道,天下为公”,孟子这种爱民精神蕴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高尚境界。距今虽已二千多年,仍具有不可企及的现实意义。

  仁,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准则。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是见到遭受灾难不幸而产生的同情心。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的仁,就成为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替代了热情,社会就永远处于冰冻的状态,没有感情,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这样的社会能让人留恋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胸怀仁心,无情亦有情。

  义,宜也,即公正合宜之意。当做则做,不该做的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而取不义之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仁义是每个人都应有的良好品质,一个人如果不仁不义,必定被贬斥其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的。《论语》有云:“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人世间,有轻身重财者,也有舍身取义者,彷徨的终究是自己。孟轲“舍身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以不惜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之重。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品格,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过客,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能改变这个命运,更无法逃避这个宿命。要不忘最初的梦想,记得来时的路径,回忆过往的气息,留下耐人寻味的思索,陈上一份岁月的沧桑。正是那难以拭去的缺憾成就了最完美的状态,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人对物质的追求,历来都提倡不懈的拼搏、获取和积累,是无可厚非的。但人生有度,过则招灾,如果一切以利益权衡为准则,那不是一个利益熏心的世界?抛去仁爱与道义,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谈何公益?那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抚慰生命,不就成为一句空话嘛!《菜根谭》中有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在纷繁的世界中,如果没能把握仁义道德的原则,虽然懂得“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的道理,却看得懂忍不过,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攀高比富,不满足于现状,利令智昏,衍生出无限膨胀的欲望,把仁义道德忘得一干二净,贪赃枉法,攫取不义之财,而掉入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以至“欲而不知止,失而所其欲,有而不知足,失而所其有。”

  一个人要懂得放下,就不会为物所累,为钱所困,为情所伤。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才能把握自己的欲望。要学会豁达和感恩,少一些抱怨与计较,多一些承受与责任,他就是一个不爱与别人攀比的人,会以自己最平淡的方式,把家庭安排的井井头条,把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把生活过得安逸与美好。

  岁月生出的杂念,应回归本真的自我,找到精神归宿,让心灵渗进阳光雨露,懂仁爱,讲义气,破除自我为是的执念,对人以和为贵,处事不能做得太绝,要留有余地,山不转水转,各有所好,不要为难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达到名利皆抛,波澜不惊,充实愉悦,自在安然。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光阴消磨了我们的风华,却带给我们成熟的魅力,时间暗淡我们的容颜,却将智慧和淡定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能够把握自己,坚守仁义道德与原则,无视名利,冷静自持,淡然面对,不会情不自禁地随俗沉浮,把余生的有限时间,用于读书、写作、思考、感悟,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与高度,让自己随性地生活,便能收到轻松、自在、惬意、洒脱的美丽人生。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生活是客观的、现实的,仁深不惧天地倾,义正方能疾苦除。只有心怀仁义道德,才能品味出生活的滋味。就会热爱每一个家人,欣赏每一处山青水秀,享受那云淡风轻、鸟语花香的快乐。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过去的苦难,以温存顺意的心情,迎接美好的未来,舒坦地伸开双臂,拥抱天地,正“无边喜雨潇潇下,一江春水向东流”。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