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卸出精彩人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陈友生 - 文化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正文

装卸出精彩人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陈友生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9-04-10 09:40:21

  26年前,陈友生是池州港一名普通的装卸工人,从那时起,陈友生在装卸岗位上扎下了根。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单位的技术标兵,陈友生走过了26载矢志不渝装卸路,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港口人奋斗的一面旗帜。

  工作上的“拼命三郎”

  1993年,陈友生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港口工作,他一踏上码头就爱上了这里,立志把港口作为自己为之奋斗和奉献的地方。

  驾驶船吊是一份苦差事,无论严寒酷暑,工作地点都在露天的驾驶台上,一般人根本吃不消,但陈友生凭着超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还成了学员眼中的“高手”。凭借这种“拼命”精神,陈友生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够独立操作大型港口超重设备。工作中陈友生一直坚持学理论、钻技术、看流程、走现场,并结合不同船舶、不同货物反复推敲,操作技术日臻成熟。在历届技术比武中,陈友生多次以优异的成绩夺得门机处理操作工种第一名,至今他还保持着池州港集装箱作业装卸最高记录。

  小小技改创造效益

  陈友生在工作中是个有心人,他细心观察,主动琢磨,经常创新。他现在九华港航公司,以前所学的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码头上吊装红粉和铅块上船,以前在池州港都是车辆将红粉倒在平台上,铲车打堆,再用吊车抓进船舱,五吨铲车每小时180元成本。到港伊始,陈友生就考虑减掉铲车这个环节,后来他采取车辆和抓斗左右交替作业法,尽管开始遇到阻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现在运行非常顺畅,一条船就省出1个小时,节约成本2000元左右。目前码头仅此一项小技改,每年就节约经费20万元以上。以前500吨铅块装船,一天很难结束,陈友生通过制作专用框架两套吊绳,成功实现了一次两吊作业,提高了效率,节约了1/3时间。

  开拓进取做表率

  作为一名班组长,陈友生深深懂得“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操作心得传授给年轻的同事。他注意发挥全班人员各自的长处,协作配合,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为了搞好班组工作,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他及时掌握班组每个人的思想动态。平时,班组同志有生病或婚丧事,他都及时前去探望,对个别家中有实际困难的,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

  陈友生所在的门机班,日常生产任务异常繁重,尤其是货物装卸任务比较集中的时候,三五条船同时作业更是家常便饭。工作量大,劳动时间长,加上装卸存在货种多、人多、车多的特性,给安全生产带来考验。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长,他每天开工前都要召开班前会,分析当日各货种特性、装卸时间、装卸工艺等,通报吊车状况,使全班人员都做到心中有数,协调一致。作业过程中,他除了自己做好吊装工作外,还密切关注同事们的作业情况,加强实时安全监督。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门机班多年来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多次被港口授予“模范班组”荣誉称号。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