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爱情!妻子成“渐冻人” 安徽好丈夫十年如一日照顾 - 生活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正文

这才是爱情!妻子成“渐冻人” 安徽好丈夫十年如一日照顾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8-12-20 09:36:33

  也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渐冻人”,但你应该知道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他就是典型的“渐冻症”患者。这种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比癌症还要可怕。

  什么是渐冻人症

  “渐冻人症”,医学上称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LS)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

  上图这个躺在病床上的人,就是渐冻症患者——刘莹。接下来,请你听听她的故事,深思自己拥有的幸福。

  2008年,刘莹因为经常无缘无故的摔跤被确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成了不能动弹的“渐冻人”,丈夫祝子敏从此成了“专职护工”。

  十年里,祝子敏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扛起了家庭和照顾妻子的重任。诠释了何为“长相守、不离弃”。

  噩耗传来妻子成了不能动弹的“渐冻人”

  12月18日下午1时,刘莹安静的侧躺在病床上,用力的向窗户缝隙外张望着,屋外是灿烂冬阳,而刘莹已经很久没有暖和的晒过一回太阳了,她用眼神示意了下丈夫,祝子敏心领神会,为妻子拉开了遮挡的窗帘。“阳光真好啊,可惜不能去看看。”

  2008年春季,生意失败后的刘莹和丈夫祝子敏远赴外地打工,刘莹发现,自己总是会无缘无故的摔跤,而且很难站起来。觉得有些异样的刘莹去检查了身体,可医生也说不出具体的病因。

  春去夏至,刘莹的身体出现了大转折,连站着都很费劲,在一家大医院检查后,医生给出了结论,刘莹患的是“渐冻证”,这种病至今无法有效治愈。看着农村来的夫妻俩,医生摇了摇头,劝祝子敏带着妻子回家。“医生让我们别治了,这种病就像一个无底洞,会榨干一个家庭。”

  不离不弃丈夫照顾患病妻子

  然而,看着四肢逐渐僵硬的妻子,祝子敏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砸锅卖铁也要把病治好。每当刘莹掩面哭泣哀求解脱的时候,他总是紧紧地搂着妻子一声不吭。“有病咱就治,没啥大不了的。”他默默将家收拾干净,给床铺上厚厚的褥子,好让刘莹躺着能舒服点。

  白天,他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儿子明畅(化名)一起到幼儿园看门,中午请2小时假返家照顾刘莹进食。晚上,他一遍遍刷洗一天换下来的尿布。尽管家庭月收入1500元不到,但祝子敏始终觉得生活有奔头。“她在,这个家就能撑下去”。

  2011年,夫妻俩从福建回到家乡怀远,与家中老人一同蜗居在两间平房内。靠着田地里的麦子和玉米,祝子敏一年最多能挣5000元。这些钱,连刘莹喝中药都不够,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几乎靠着亲戚接济。

  生活是艰辛的,可刘莹每天却乐呵呵的。“老公对我好,孩子又懂事,我有什么可难过的。”为了让刘莹减缓病痛,父子俩总联手表演一些闹剧逗她开心。

  历时三天他骑三轮带她来肥看病

  2013年新年刚过,刘莹的病情变得更为严重,原本能伸直的双腿已萎缩弓起,手指手臂僵硬。她被淮北一家医院判了“死刑”,医生直言她活不过三天。

  出院当天,刘莹“指挥”丈夫去买点好吃的回来。刘莹告诉记者,这辈子能遇上祝子敏,她觉得“活够本”了。“既然说我命不长,我就得吃饱了开心地离开。”

  医生的话,并没有击垮祝子敏的信心,他相信“妻子一定能站起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由于没有大巴车愿意接送妻子,思考了几天后,他借来一辆电动三轮车,车身内垫上厚厚的毯子。带着从亲朋好友借来的3000元钱,他和刘莹踏上了南下的治病路。

  163公里,是怀远到合肥的距离。骑着电动三轮车,夫妻俩走了整整三天。饿了就吃路边最便宜的大馍,渴了就向老乡家讨口水喝。为了省钱,祝子敏专挑10元一晚的旅舍休息。遇上电动车没电,他就硬推着车向前走。“遇上好心人,也会让我们充会儿电。”

  呼吸衰竭急需一台呼吸机

  患病的10年来,刘莹已经记不清自己住了多少院,吃了多少药。她只知道自己每年至少要住2次院,每次住院至少2个月。从2014年开始,刘莹每年固定前往安徽省中医院治疗,在这里刘莹已经成了很多医护人员的老朋友,此次住院距离上次刚出院不过2个月。

  “因为我白日里忙着干农活,没时间照顾她,让她生了褥疮。”提起妻子的这次住院,祝子敏的心里满是心疼,他告诉记者,这次从家里来看病找亲戚东拼西凑借了4000多元,除了留了点生活费,其他全部交了住院押金。

  为了尽可能的节省花费也为了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这次褥疮手术中,妻子硬是咬着牙没打一只麻醉,生生挺了过来。“现在伤口也疼,但她为了让我放心,一声都没吭过。”

  祝子敏说,妻子现在出现了呼吸衰竭的情况,医生说要想延续生命,只能用呼吸机,但一台呼吸机动辄要价上万,这对本就穷困潦倒的夫妻二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我想求助社会上的好心人,能不能将家里闲置的呼吸机提供给我们使用,延续我妻子的生命。”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