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小农合”闯出大市场 - 商业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正文

【记者走基层】“小农合”闯出大市场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9-02-20 13:59:38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十,刚上班没几天,村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然而石台县三增村“小农合”组织里的富硒稻种植大户汪向庭,就找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王国全。他要和王队长商量今年“小农合”生产安排情况,汪向庭说:“我们农村人‘吃罢年饭,想着田畈’,要提前着手安排谋划今年的农业生产,这样才能更好的带领大家闯市场。”

  三增村位于石台仁里镇,是该县3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7年5月初,三增村迎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因地制宜,打出“生态”牌,在“硒”资源上下足功夫,吸收52户农户入股成立“小农合”组织,其中42户为贫困户,带动全村发展生态种植。大力发展种植富硒稻、中药材、茶叶、木耳和养猪、养鸡等产业,已建成各类基地1430亩,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电商,五级运作模式进行营销,不仅仅是富硒米,村民手中的菜油瓜果,蛋禽肉等生态产品,都卖到了全国各地。仅2个多月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利润7万元,并于2017年1月8日首次为42户贫困户股东分红。2018年,合作社销售收入突破30万元,增长50%;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同比增长66.7%,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稳步增收。

  三增村的“小农合”是池州市农合组织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池州市通过政策引领,明确主体定位,强化利益联结,全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业产业要素进一步集聚、高效运营;经营主体和参与农户收入分配各取所需,抱团获利。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1个,其中省示范联合体14个,加入联合体的龙头企业100余家、合作社200余家、家庭农场300余家,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

  市农委总农艺师王德方介绍,通过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要素在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间自由流动,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强政策引领,先后制定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促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办法等相关政策,规范、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以点破面,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康可持续发展。明确主体定位,引导龙头企业负责开拓市场,制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等;合作社主要开展专业化服务,在规模经营中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使用优良品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按要求使用合格投入品。强化利益联结,要求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形成紧密型利益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每年的经营利润按一定比例计提,形成风险基金,提高联合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制定联合体章程,强化联合体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降低经营主体的违约风险,构建风险共担的长远发展机制。

  池州市的国润茶叶产业联合体负责人殷天霁说:“我们以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为前提,以茶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方向,结合市场,科技支撑,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联合体和池州市农技推广中心携手,整合了贵池、石台、东至、青阳、祁门、九华山等地的近20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核心资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互联互通,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农业融资渠道等方式,增强联合体成员抗风险能力,保障联合体资产的增值增效,茶农也实现了增产增收。”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