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屏山县:全力壮大“三色”产业 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 科技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正文

四川省屏山县:全力壮大“三色”产业 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  2023-07-03 08:03:27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大力发展白色(纺织)、绿色(茶叶)、红色(茵红李)三大主导产业,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根白纱线,带动一座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向县域梯度转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边县域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屏山县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但长期以来因县域经济发展乏力,无法利用好这一优势。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屏山县紧紧抓住浙江省嘉兴市纺织产业转移重大机遇,将“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深度融合,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与嘉兴市共建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推动纺织产业向园区化转移。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纺织企业40家、总投资289亿元,初步构筑起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吸纳就业 8400余人,其中脱贫群众 1040 余人。提优升级营商环境。借鉴“放水养鱼”政策,打好助企稳企“组合拳”。在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为入园企业提供保障,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新建多层厂房、设立帮扶车间等。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打造“最多跑一次”升级版。融合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实行“1+1+1”专员服务,即1个项目落实1名县领导牵头、1个工作班子协调落实、1名项目专员全程服务。创新“工业社区”模式,以东部工业社区先进模式,一体打造4.7万平方米的“红纺中心”,快速推动产城一体联动发展。强链补链健全链条。联合招商选资。实施“驻点重点招商+联合组队招商+龙头示范招商”复合模式,签约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5亿元,且95%的企业采用了国际国内先进设备,平均利润率达1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倍,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涡流纺、缝纫线、机织用包覆纱和织布4个生产企业。东西协同智造。充分对接东部广阔的市场和销售网络,构建“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市场+西部产品”“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的协同智造新模式,依托东部销售市场“借船出海”,消解入园企业生产原料和产品销售难题,同步助力东部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强链补链。实行产业链“链长制”,以产业链中游的纱线织造为产业承接起点,引进7家纺纱龙头企业,聚焦纤维、织布、服装等产业延链条,引进织布、制衣上下游企业6家,紧盯补链构建生态圈,打造“浙川屏山·平湖时尚产业园”“秀水屏山协同智造产业园”等“园中园”。科技数字创新引领。抓实科技创新。用好科技部定点帮扶优势,建立实体化运作的科创中心,园区80%企业建立产品实验室,开发新产品500余个,申请专利29项,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推进数字运用。以“未来工厂”建设为抓手,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慧园区”,运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搭建园区应急管理、生态环保、招商引资、园区党建、企业服务等多功能平台,全力推进园区数字化管理。促进智能升级。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化工厂,实施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智慧化、在线监测信息化、制造过程绿色化。

一片绿茶叶,开启共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一重要论述精准切中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为基层谋划推进产业振兴打开了全新视野、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屏山县是茶之古县、茶之大县、茶之名县,屏山炒青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屏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出台专门政策文件,狠抓“基地、加工、品牌”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截至4月20日,全县干茶产量7646吨,实现综合产值29.64亿元,同比增长8.77%,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茶园基地提质增效。提高种植水平。立足240平方公里富硒区、700平方公里足硒区做文章,狠抓富硒绿茶、生态抹茶、有机茶发展,统一制定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范,明确优势品种、优势区范围,制定年度提质增效计划,配套支持政策有序推进茶园基地建设。强化质量监管。严格禁(限)农药使用,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成果,支持茶企集中成片规模开展绿色食品、有机茶基地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茶产品认证。截至目前,全县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造低效茶园3万亩,创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茶园9个共7400亩。茶叶经营提档升级。龙头企业引领。成立县属国有公司屏山炒青集团,投资1.5亿元新建100亩屏山县现代茶产业精深加工园,带动镇村集体公司、茶叶加工企业、茶叶一体化发展,有力提高茶叶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加工能力。进一步优化全县茶叶加工厂(车间)布局,强化茶叶加工企业规范化建设,支持中小加工厂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形成大、中、小结构合理的加工厂布局。培育技师队伍。实施制茶技师培养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一批稳定的茶叶加工技师队伍,提升“屏山炒青”“屏山炒红”工艺水平。如今,全县新建扩建3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4个,茶叶加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保证了茶农达产达销。茶叶品牌提升价值。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坚持以“屏山炒青”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健全“屏山炒青”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推进“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将“屏山炒青”作为第一品牌使用。提升品牌价值。统筹组织县内茶企以“屏山炒青”公共品牌名义抱团参加省内外专业展销会、举办“屏山炒青”展示展销活动,支持企业(个人)在省内外建立屏山茶旗舰店和体验中心。讲好品牌故事。深入挖掘屏山茶文化,营造茶文化氛围,赋予“屏山炒青”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

一颗茵红李,做成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近年来,屏山县大力发展茵红李产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存在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营主体的总体数量较少的局面。为此,屏山县在茵红李产业链上下功夫,探索出“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茵红李产量产值实现连年增长,“一颗小水果”坚实支撑2.5万种植户(含45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致富。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链”。精细管理赋能。编制《屏山县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销售“七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让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创新赋能。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试验示范,推广果园数字化管理、无人机植保、肥水一体化技术,运用数字集成系统分析,促进标准化栽培、高光效修剪和土壤培肥等各方面技术改进。基地示范赋能。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原则,集中投入,重点打造,建成茵红李高品质示范基地2.65万亩,示范带动全县水果产业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突出多元化营销,拓展“市场链”。统筹东部西部两个市场。通过注册“屏山茵红李”县域商标,举办经销商大会、推介会、品鉴会,借助央视推广、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提升屏山茵红李知名度和美誉度;与绥江县、叙州区共同成立李产业合作联盟,通过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深入对接华东(嘉兴)水果市场,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建立分拣、储藏中心,推动屏山茵红李优质果在东部市场的销售。统筹政府市场两个主体。出台《屏山县茵红李销售工作方案》《茵红李销售奖补办法》,提升县内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销售公司外销动力;投入协作资金建成茵红李智慧产业园1个,大中型水果交易中心4个,修建冻库350余个。统筹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加大电商平台、社交新媒体、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力度。创新股权化分配,完善“利益链”。财政奖补实现经营主体愿意带。将项目与合作社帮带挂钩,对有帮带的合作社流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实行财政奖补,奖补金额与帮带年限、执行合同情况挂钩。保底收入实现农户愿意跟。合作社将树苗、肥料赊销给脱贫户,茵红李成熟后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收回。股权合理实现利益联结紧。对带动脱贫户种植茵红李的合作社,政府注入50万-200万元不等的资金,形成混合制经济体,资金分配给脱贫户、合作社、村集体三方,其中优先将股权中的50%收益量化到脱贫户。下一步,屏山县将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的发展思路,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坚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其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编辑:kxg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