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桥 共筑民族团结“同心圆” - 教育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正文

以教育为桥 共筑民族团结“同心圆”

来源:  作者:  2025-11-05 12:08:42

  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116个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授予138名个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其中,德阳市教育局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市教育局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德阳教育实际,充分发挥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生动实践。

  在阿坝县中学的课堂上,来自德阳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老师们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沉浸式教学;在越西中学课改研讨活动中,德阳帮扶团队的教师们与本地教师共同打磨教学方案,促进当地教育质量提升;在绵竹市清平镇的乡村复兴少年宫里,孩子们欢快地唱着羌族歌曲,跳着羌族沙朗舞……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德阳教育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鲜活注脚。

  结对帮扶精准施策,构建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市教育局组织市内学校与阿坝、凉山学校结对242个,开展送教送培500余场次,捐款捐物184余万元,系统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选派340余名优秀教师赴阿坝、凉山支教,接收160余名民族干部和教师到德阳跟岗学习。

  铸牢意识强化引领,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全覆盖。市教育局联合市民宗局制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活动330余场。通过“开学第一课”和“劳模工匠”“五老”进校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辖区内各地教育特色纷呈,旌阳区打造“分段进阶特色课程”,绵竹市开设羌歌、羌绣等课程,让民族文化在课堂中活起来。

  代培助学情系民生,搭建民族学生成长直通车。市教育局实施学生异地代培计划,接纳民族地区学生跟班就读,免除学杂费及书本费,建立代培学生跟踪管理机制,优化学习与生活服务保障。近年来,共帮助442名民族地区学生完成初中及高中阶段学习,高中毕业生全部考入大学。扎实推进“9+3”免费教育计划,累计培养学生17971人,全市新生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居全省首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服务保障强化支撑,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合力。市教育局坚持将推普作为民族工作基础工程,联合市民宗局、德阳开放大学等部门为旌阳街道西小区开设“石榴籽”夜校,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体,免费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全面助力阿坝、若尔盖推进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教师以及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4批次,覆盖1020人。(记者 刘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其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编辑:wh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