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宜宾市教工幼儿园 游戏案例《洞来洞“趣”》 - 教育 - 天府法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正文

课程故事:宜宾市教工幼儿园 游戏案例《洞来洞“趣”》

来源:  作者:  2023-06-13 07:43:45

游戏案例《洞来洞“趣”》

陈虹 冯婧

宜宾市教工幼儿园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当他们发现洞洞时,会有怎样的猜想?又会生发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洞洞是千奇百怪的,洞洞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品味孩子们的洞洞故事吧!

游戏源起

一次早操活动时,几个孩子蹲在地上,在捣鼓着什么。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地上有一个洞,孩子们都在观察着……

这里为什么会有个洞?它通到哪里去?”“这个洞是干什么用的?有没有小动物住?”突然发现的“神秘洞洞”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就这样,“洞洞”这一词成了孩子们念叨的口头语,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我们开启了围绕幼儿兴趣点生成的系列游戏活动——《洞来洞“趣”》。



前期经验

(一)提出问题,确定思路

小小的“洞”无处不在,引起了孩子们的惊奇发现。在探“洞”之旅的活动中,我们遵循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规律,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以寻“洞”为载体,让孩子探究洞的奥秘。孩子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围绕着问题,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随着孩子们的探索发现,一次又一次刷新我们对“洞洞”的认识,我们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并进行简单的领域分类,形成了最初的预设图。

(二)初步猜想,洞洞调查

桐桐:“老师我知道,这一定是小鼹鼠的家。”

教师:“为什么呢?”

桐桐:“因为上次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小鼹鼠就是住在地下的,这一定是它家的入口!”

诗雅:“这是地上破的洞洞吧,我家的地板也破了一个洞洞,爷爷用它来种胡萝卜。”

听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我发现孩子正在结合自己的各种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桐桐认为这个洞洞和故事里小鼹鼠家的入口一样,便把它想象成了一个出入口;诗雅因为爷爷在家里废物利用,所以觉

得这个洞洞可以用来种胡萝卜。那么这个洞到底是什么洞呢?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洞洞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班级展开了“洞洞大讨论”,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将洞洞的猜想画了下来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展开了调查。


(三)初次遇见,实践探索

策略:用美食引诱出洞内动物

探索工具:树叶、食物

到底洞里有什么呢?孩子们仔细观察起了这个洞洞,发现洞洞并不深,彤彤说:“我们可以找一点吃的,说不定洞洞里的动物就能出来了”,孩子们找来了树叶放在洞洞里面,可是等待了几分钟也没发现有小虫子出来......

策略:用水灌满洞洞引出洞内小动物

更换工具:塑料管、水桶

这时彬彬和杨杨从操场内找来了塑料管,戳进洞洞里试探一番,可是泥土过于结实,塑料管根本就挖不动,正当大家发愁的时候,娅楠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往洞洞里灌水,看看洞洞里的动物会不会爬出来”伙伴们很赞同她的想法,于是赶紧行动起来,将一桶一桶的水往洞洞里灌,可忙活了半天,似乎没有任何动静。

策略:用铁锹挖一探究竟

工具升级:铁锹

最后,想一探究竟的彬彬找来了一个铁锹使出全身力气挖开了洞洞一部分,观察了很久大家发现这个洞洞里什么都没有,那这里为什么会有洞呢?孩子们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有的说这是蚂蚁为了安家挖的洞,有的说这是下雨天冲出的洞......



(四)细化过程,制定框架

通过前期的调查探索,能够看出孩子们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思维也很活跃,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兴奋,乐此不疲,虽然大家发现这个洞洞里什么都没有,仍然带着疑惑和猜想,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洞洞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想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制定了新的框架图。


活动过程

一、洞洞有多深

工具1:电筒

问题:肉眼无法测量洞的深度

解决办法:寻找可测量的物品




孩子们对洞洞的兴趣持续不减,迫切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可是要怎样才能看清楚洞里面呢?彤彤向保健室的刘老师借来了手机电筒,发现只能照到洞洞一部分,洞洞深处还是黑乎乎一片,楠楠:“一定是洞洞太深了,所以看不到洞洞里面的东西。”


工具2:吸管、毛条

问题:工具太短无法测量洞的最深处

解决办法:寻找足够长的测量工具

那洞洞到底有多深,最深处又有什么呢?孩子们决定找来吸管、毛条一探究竟,可刚插进去就发现工具太短了,根本够不着洞洞深处。



工具3:绳子

问题:无法精确测量洞的深度

解决办法:寻找能精确测量的工具

这时,杨杨提议用绳子测量,小朋友们齐心协力将绳子伸进洞洞深处,在洞口麻绳位置做了标记,这样测量的洞深就有了大概的长度,杨杨兴奋地说:“这个洞洞有我3个手掌那么长!”我马上提出疑问:“你的3个手掌到底是多长呢?”。


工具4:尺子

测验结果:精确地测量出了洞洞的深度

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不知如何确定准确长度时,彬彬说道:“我知道了,我们用尺子测!”就这样孩子们用尺子精确地测量出了洞洞的深度。孩子在测量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工具实地操作,对自己感兴趣的洞洞进行测量,大家分工协作,反复验证,最终得到答案!


分析与反思:

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想知道洞洞有多深,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找来了探索工具,通过不断升级工具进行实践、尝试,最终得到答案,让我惊讶的是孩子们提出了对比,对不合适的工具进行质疑,在实践中论证了自己的理论。

二、洞洞里有什么

孩子们虽然在小圆洞里一无所获,但是寻洞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他们带着铁锹在幼儿园内找起洞洞来,几个孩子围着一个小洞准备挖时,只听到杨杨突然叫道:“青蛙,青蛙。”大家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棋予飞快地跑回教室拿来了一个透明小瓶子,将“青蛙”小心翼翼地放在瓶子里,兴奋得如获至宝。将“青蛙”带到教室后,孩子们都好奇地围聚过来,这时桐桐说:“这不是青蛙,是蛤蟆!”,为了弄清楚蛤蟆和青蛙的区别,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青蛙与蛤蟆》,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了青蛙与蛤蟆体色、毒腺等各不相同,也更加确定了这个班级“新宠”是一只蛤蟆,并且孩子们开始了一场“取名”大投票,最终蛤蟆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月月。孩子们希望给月月换个大点的家,于是找来了铁盒,又“装修”了一下,铺上了小石子、撒上了好看的落叶,为了既能随时观察月月又更好的保护它,不让它跑出去,孩子们用透明胶做成了一个透明屋顶,还轮流地当起了饲养员。在布置蛤蟆之家的过程中,当我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做决定,独立做事时,我们发现孩子能主动承担任务,不依赖他人,同时感受到了与同伴经过努力布置好蛤蟆之家的成就感。


分析与反思:

《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孩子们偶遇蛤蟆却误认为是青蛙,通过直接对比,孩子们认识了青蛙和蛤蟆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同时了解青蛙和癞蛤蟆都是人类的朋友,萌发保护动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这是谁的洞

研究蛤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洞洞里的动物越来越感兴趣。到了周末,孩子们带上小铁锹在乡间田野找洞洞——田野的小路上、小区草坪上都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洞洞,而且收获也是满满的,发现了蚯蚓、蚂蚁、老鼠等。其实除了这些小动物,还有很多动物住在洞里,孩子们把自己知道的都画下来,如:老虎、蝙蝠、松鼠等。最后他们决定剪一剪、贴一贴,做一个分类统计。国庆提醒大家说:“我发现有的动物住在地洞里,有的住在山洞里,它们的洞洞不一样。”经过讨论孩子们将动物住的洞洞分成了三类:地洞、树洞、山洞,并制成书籍供给大家随时翻看。



分析与反思:

在寻“洞”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自主发现,探索身边各种各样的洞洞,通过细致观察,与同伴分类讨论,发现了每一个洞洞都有它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提高了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

四、身边的洞洞有哪些

除了动物们住的洞洞,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洞洞呢?”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起来:板凳洞、插座洞、垃圾桶洞......大家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找到的洞洞,镜鸿提议说:“我们不如去教室外面找洞吧。”说走就走,一群放飞的小精灵出发了。他们行走于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找到了滑梯洞、下水道洞、轮胎洞等几十种洞,回家后他们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洞洞:蒸笼洞、漏勺洞、风扇洞....来到幼儿园后,他们津津乐道地向伙伴介绍着自己找到的各种洞洞,而且对这些洞洞的作用说得头头是道。孩子们将自己找到的洞洞画下来,再根据发现洞洞的地点进行分类,剪一剪、贴一贴,制成了《家里的洞洞》《教室里的洞洞》《户外有趣的洞洞》三本洞洞书。





分析与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目标指出,幼儿能够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发现其特征。洞洞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可寻的事物,幼儿通过寻找幼儿园的洞洞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洞洞延伸至更广阔的世界,在了解洞洞的过程中细致地观察,使幼儿从感官到发现不断获得最为直接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知识,他们发现洞洞无处不在并从愉悦的探索到大胆讲述中了解洞洞对我们生活的用处并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正是从真实的现象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五、危险的洞洞

孩子们经过一番寻找,在幼儿园、家里和户外都发现了洞洞的身影。在一次饭后散步,经过幼儿园下水道口的井盖,晋宇和轲杨说:“我的玩具就是掉在这里!里面很黑很黑,都是很臭的水!太可怕了。”

轲杨:“啊!这个洞洞太可怕了”然后,晋宇提醒小朋友“快跑!有危险。”

于是,我抓紧机会:“那,你们知道危险的洞有哪些吗?”

萱萱:“插电板上的洞洞。”

璟轩:“鲨鱼的嘴巴....”

雅雅:“我妈妈说这些洞是有危险的,不能去碰的!”

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有些洞洞是有危险的,于是我组织幼儿开展了《危险的洞洞》活动,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洞洞是有危险的,我们又应该如何避免,这时孩子们提出要制作危险提示牌。

可乐:“我的弟弟特别调皮,家里有好多危险的洞洞,我得画个提示牌提醒他!”于是可乐在区域活动时准备为弟弟画一张危险提示牌,贴在家中的插座旁,这一举动让许多孩子也进行了热情跟随,纷纷设计了自己家的危险提示牌。



分析和反思:

洞洞的作用不一而同,洞洞很重要,但有的洞洞也很危险。孩子们在寻找、交流洞洞的过程中,对洞洞的认知越来越丰富,而教师实际的总结提升,则帮助幼儿在进一步巩固对洞洞的认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安全标识,在涂鸦设计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下了痕迹,留下了思考的瞬间,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提醒了孩子们不要去碰危险的洞,用独特的方式契合了安全教育的主题。

游戏价值

整个活动的生发、开展是环环相扣的,由孩子的问题推动活动的发展与探究,体现了课程来源于生活的点滴,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随着游戏的水平提升而提高。在第一次探索活动中幼儿进行洞洞猜想并利用亲子关系的优势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寻找和观察不同的洞洞,为日后与同伴的思维碰撞积累“干货”,由此生发了后面的洞洞探索活动。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们不再仅限于洞洞,而是对洞洞的里面有什么展开了发散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意外发现洞洞里住着癞蛤蟆和青蛙,展开了科学探究活动,由此也生发了“这是谁的洞”,寻找到了住在洞洞里的小动物。在第三次活动中教师放手,将寻找答案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通过讨论、观察,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洞洞,生发了幼儿集体性的探洞活动。第四次活动整合了幼儿园中最重要的安全教育,孩子们知道了身边有各种各样洞洞的同时也要小心一些有危险的洞洞,最后再由自发地制作“危险提示牌”回到家庭,将本次游戏的又落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

整个活动由生活中来,沿着生活的主线开展,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一次次的以上这样完整的活动过程中放开自我,积累经验,感受到了探索洞洞的乐趣。

洞洞,毫不起眼,但是当幼儿的探究欲望与洞洞发生碰撞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洞洞是那样的神秘、有趣。探究是幼儿的天性,在课程活动中,他们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关洞洞的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总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一直追随幼儿的兴趣,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其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编辑:kxg2022